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BU),本科生在读人数为18,750人,全校在读人数为27,102人,在2023年USNews大学综合排名第41,BU国际学生占比32%,在被成功录取额学生中,获得大学奖学金人数比率约为41.80%。
BU不光是一个文化熔炉,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人群最集中的地方。每年大学招收的新生有接近32%是国际学生。“多样化”是大学极其注重的一项因素,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极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了解全球各个国家的文化,也许你的大学的食堂就提供不同国家的美食。这里是学术和文化交流的天堂,这儿离政治极远。这个优势是单一文化、非移民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毕竟,同学们遍天下也是一种资源。
2023年 波士顿大学(BU) 世界大学排名数据整理:
USNews美国大学综排: No.41 (2023年)
USNews全球排名: No.41
QS世界排名: No.108 ( 上年度QS世界排名: No.110 )
泰晤士世界排名: No.71
大学国际生比例:32%;
大学本科人数:18,750人;
总体毕业率:84.80%;
大学SAT录取中值:1320分;
本科录取率:25.68%;
拿奖后学费:$31,687 美元/年;
职业早期薪水:$66,381 美元/年
2023年 波士顿大学(BU) 最新排名数据:
USNews美国大学综排: No.41(本科毕业率:84.80%)
USNews世界排名: No.41 (国际生比例:32%)
PayScale美国毕业生工资排名: No.80(职业早期薪水:$66,381 美元/年)
2023年 波士顿大学(BU) USNews专业排名信息:
商学排名: No.47(GMAT录取中值:675,在读学生:315人);
工程学排名: No.35(GRE录取中值:165,在读学生:1,256人);
教育学排名: No.45(GRE录取中值:152,在读学生:267人);
医学排名: No.32(MCAT录取中值:517,在读学生:647人)
波士顿大学招生提示:波士顿大学招生委员会的初选阶段还是比较粗略的,其目的不是用几个分数线来录取,而是淘汰掉背景过差的申请人。过了这一步的申请人数仍然远多于最后能顺利录取的人数。然后到了某个时间,招生委员会就要正式开始处理申请,分配老师来阅读材料,进行第二步筛选。据我们了解,波士顿大学审核过程有些是单票否定制,比如5个老师每人分配1/5的申请,然后迅速看看,如果一个老师决定某人的申请给rejection,那就这样处理。
有很多项目是多票否定,你的申请会被多个老师审理,只有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你应该被拒绝你才会最终被据;也有的学院是默剧类型,除非系里某个老师提名要求给你录取而且录取委员会也同意,否则无论是你什么背景,最后几乎全是有可能收拒信的,如果对申请还有任何疑问,欢迎咨询学您留学,我们在给客户做申请的时候,需要针对每个学院的招生流程,结合真实校方渠道招生信息,有针对性的制订申请方案,从选校定位到申请方案,精准规划,将高效提高申请成功率。
确定在波士顿大学研究兴趣和专业方向:
这个会直接影响导师的选择。波士顿大学的每个专业下面都有一部分具体的分支,不同的相关专业方向之间有必要的联系,也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点,在之后的应用领域上可能就有特别大的不同了。
挺多专业下面甚至于有十多个或者几十个不同的方向,还有一部分交叉学科,这些是在前期选校选项目以前需要做全面了解的,在波士顿大学招生过程中,各个相关专业方向的录取标准或是招生偏好也是有一些不同的,假设自己确定了方向,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在后期申请竞争阶段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波士顿大学对课外活动的要求:
波士顿大学的很多热点项目,在评判基本招生条件要求以外,还会参考申请人在读书期间是否参与了学校的课外活动,例如:论文、科研、义工工作、学生团体俱乐部等课外活动。正是这个原因,了解申请的项目具体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自己是否真正好是项目需要的人才类型。
此外,各个项目对课外活动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在准备做课外活动时尽量找此专业相关的活动来做,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也比较有意义。要是有一个很好的社区活动、社会调研相关经历或者是强势、丰富得多工作有关经历,还可以增加竞争奖学金的优势。
波士顿大学如何审核文书(个人陈述):
在申请方面还要有丰富的申请背景,由于一般波士顿大学的录取委员会或者教授看你的个人文书的时间都比较有限,而学校会从你的有限的研究方向以及专业实习中判断出你的能力,以此来看你是否有录取价值,而学术经验的展现无外乎就是 CV、PS以及RL等内容。
那么在个人文书的书写中,经历的学术化程度、逻辑化程度和项目的关联程度决定着你有多少实力的展现,以及你和申请项目到底有多大程度的匹配。通常都相当多人都对自己的经历不自信,觉得自己的经历可圈可点的地方少之又少,导致大家对自己经历的挖掘和提升忽视了很多。
如何成功申请到奖学金(scholarship):
波士顿大学的招生大体流程分第一轮和第二轮,第一轮是决定是否录取,第二轮主要审核TA奖学金申请。通常来讲,第一轮主要看硬件条件,如在读GPA、TOEFL、GRE、CV、个人陈述(PS或申请动机信),留学推荐信、获奖情势、实习或工作类似经验;而第二轮着力看实验室工作或科研经历和研究论文发表情况,这部分更多的会是项目所在系的导师组成的招生委员会来负责。
可以看出来,做有含金量的实验和论文稿,获得研究成果才是获得Scholarship名额的关键。实验室有关经历主要也是参看申请人在专业课程里面的实验占多大比重,有多少小时的实验操作学习。而论文稿方面,只要有一部分技术含量,甭管在什么类型的刊物发表,都是挺有点帮助的。
此外,关于录取以后的入学名额问题。当决定好自己选择就修的项目以后,就要去学校的网站上确认入学并提交入学定金。在这之后,学校才会正式为你预留一个学籍位置,此时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想要确认入学,学生需要登录自己在这所学校的申请账户,然后在线确认入学。也有不少的学校会将纸质的确是认表放在了录取材料里,和Offer letter一同寄给了学生。那就需要学生填好确认表签好字后,再寄回学校即可。
有些许需要提醒宝子们,在收到学校录取以后,学校注册学生账户,开通学生自己的邮箱。通常来讲,在录取后或者是确认入学后,学生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系统中注册一个学生账户,获得一个ID用户名,并设置密码。这个学生账户和之前的申请账户不同,可以用来处理学生在学校内的各项需求,比如选课,选房,交学费等等。这和国内大学是一样的。这个账户名及密码一定记住了,到学校以后随时都会用到的。
学您学员分享BU就读体验:
首先一点,波士顿大学的学术气氛还是比较浓厚的。每一层楼里都有一些公共空间,配有沙发和白板,讨论气氛特浓厚。而组里也很鼓励这种讨论和交流,大致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难都会拿出来分享,所以组里同学们间互相合作的论文稿件相当多。科研机构当然少不了学术研讨会,而最让人喜欢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学术研讨会都附带一个social event,大家听完讲座都出来吃点心,又或者宅实验室不听讲座算好时间出来吃点心,学友们交换八卦,牛人们交换研究心得。
校园带有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浓重的学术气息,除了随处课件的学术成果展览以外,校园就像一个科技历史博物馆,随处可见陈列在橱窗里的年代久远的实验仪器又或者陈年的研究手稿。这种研究氛围又是有传递性和吸引力的,每周都会有团体或机构借这块宝地开研讨会。而作为学生,可以挺容易地混进去并参与在这当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不同的人交流。这种学术气息也不会让人产生“书呆子”的联想,专注的气氛中也可感受到活跃。你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分享会,创业小团队拉人的广告,又或者更直接的码农招聘。
波士顿大学科研环境可以分好几种,比如硬件、管理制度、资金情况、社会风气等等。硬件方面,国内和这边已经并没有很大区别,甚至国内有些大组的硬件条件已经远超这边。管理方面,实验室管理在安全方面比较注重,大多数操作都要培训,上下班制度也比较严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实验的推进完全没有国内快。资金情况,国家基金,社会上的公司基金都挺足,尤其是对于风险投资比较关注科研界的新进展,但凡有点苗头的研究,风险投资就会上门,所以这边科研界的创办公司非常多。
再说社会风气,就是因为经费充足,自由探索的风气比较盛行。所以,科研的方向五花八门,也相比较容易产出原创的研究成果。科研界一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博士毕业以后,不能再从事和原老板相同的研究,否则挺难拿到教职。
刚来波士顿大学的时候对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多不太适应的地方,给我的感觉是这边的教授特别注重互动,甭管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上,不论是什么时候,你都可以自由发言,甚至不用举手。也可以自由离开上专业课,只要不打扰到其它的人。几乎所有的教授都很喜欢学生多提问题,多互动。课上老师也会组织极多小组活动,所谓的group activity。
不论是大课小课,老师都喜欢随机把班里的同学分成一个一个小组进行活动,一起讨论问题,然后在课上发表成果。 学校更为注重学生课上的参与度,不是一心老师讲课,灌输知识,而是在所有人的互动中学习。这个应该是我能感受到课堂上气氛比较大的区别的地方。
因为我平日基本都是待在波士顿大学的主校区这边,所以一般中饭都会在其他宿舍吃。我们一共有四个宿舍餐厅,还有一个给犹太人专门开建的餐厅,即便有点远,但味道还是挺不错的。假如不想在学校里吃,也可以到学校门口的那条街上吃。就是因为很多同学不住在学校宿舍里,也没有meal plan,大致就得自己解决伙食。这种境况下一般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参加eating club,还有一种是co-op,就是几个人轮流烧饭或者一起烧饭吃,再者是independent,就是自己烧饭又或者出去吃。学校里的伙食费还挺高的,所以自己解决伙食可能还划算一些。
最后想说一下就业的问题,我当时是没有怎么使用就业方面的资源,但是我有看到学院老师会经常给我们转发相关的就业信息、招聘信息,极多还是挺给力的。我享受到的实习工作资源相比较多,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帮我们的忙,学生可以自己联系,联系到的实习项目只要director说OK都可以算,鉴于director人挺好,所以应该绝大多数都没问题的。学院老师会有一个list,上面有之前所有学生实习项目过的组织,我们可以看一下有哪一个感兴趣,然后自己联系,老师也可以帮忙联系和写推荐信。
假如自己实在找不到,老师可以帮忙找,如若还是找不到,老师会在校内找一份实习经验让我们做,结论就是,不用担心实习项目,绝对会有些。实习资源极多时候就可以转换成就业资源了,就是因为我们不少校友就是先在一个地方做实习经验,表现好,然后就留下来了,学院的话基本上属于能提供的帮助都会尽可能还是提供。校友资源还是挺不错的,我的学校邮箱经常都会收到老师转发的校友发过来的招聘信息又或许是实习信息。自己主动点,不得怕丢脸,总是会联系上校友的。